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辽宁一棚户区7年多娶不进媳妇 棚改后一年娶21个

发布时间:2013-09-03  来源:新华网-半月谈  字体大小[ ]

  编者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中央启动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得以改善。本期我们聚焦棚改居民群体,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梦想。

  14公里的“翻天覆地”

  我是驾校的一名退休职工,祖祖辈辈生活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半山腰的低矮平房中。去年底,我和老伴搬进了位于东平房街道的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在新家,我们享受着退休后的悠闲时光。新家和旧居只相距14公里,但我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进新居前,我们祖孙三代居住的平房隐患重重。房屋位于采空矿区,井底爆破作业时把房屋震出了条条裂纹。

  当我们得知政府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时候,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但在高兴之余也有睡不好觉的时候,这种烦恼一是来源于对祖辈留下的家院的不舍,二是感觉拆迁补偿有些少。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后,第二套拆迁补偿方案让大家普遍感到满意。根据政策,我还多交了一些钱,置换了两套楼房。

  去年底,房子建好,我和老伴住进了其中一套,另一套给了儿子一家。我们老两口住在一套80平方米的三居室里,非常宽敞,孙子还经常过来陪我们。搬出山区平房住进新居,这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北京市门头沟区棚改居民张清源讲述,本刊记者孔祥鑫记录整理)

  期待实现“回迁梦”的那一天

  我1931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随当时的工作单位上海好华食品厂整体搬迁至安徽合肥,支援安徽建设。此后的60多年一直生活在这里,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时至晚年,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我也萌生了走出棚户区、改善居住条件的想法。

  去年夏天,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凤阳一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些住户一听到消息就立刻出去找寻临时安置的出租屋,不少居民甚至交了订金。可后来由于拆迁摸底调查群众同意率未达标,项目被搁置了下来。

  今年7月底,街道通知“凤阳一村棚户区改造”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并将在年内全面启动。我们那叫一个高兴啊,现在大伙每天见面最兴奋的话题就是拆迁、租房。居委会负责人告诉大家,政府会尽力动员群众搬迁,只要民意调查一通过,搬迁工作立即启动。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了这样一句话,我竟老泪纵横。看见周围林立的商业高楼和服务完善的新型小区,我的愿望更加强烈——希望这里的棚户区居民能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今年82岁的我赶上了好政策,期待着实现“回迁梦”的那一天。  (原上海好华食品厂职工、合肥市凤阳一村住户冯洪祥讲述,本刊记者刘美子、实习生朱羽记录整理)

  从“安居梦”到“幸福梦”

  1968年我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后,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安徽纺织印染厂工作,并在这里组成了家庭。1994年,我从厂里退休。就在我以为从此生活再无变化的时候,2001年8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安纺二村进行棚户区改造,改造后954户安纺老棚户区居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新居。这让我们一家人的“安居梦”被点燃了。

  日日盼、夜夜盼,终于盼来了好消息。2006年11月,合肥市决定将安纺一、三、四村列为危旧房改造对象。根据置换标准,我分到了一套73.5平方米的房子,我自己只需出两万块钱,剩下的都由政府补贴。

  从抽到房号开始,我隔三差五就要看看房子的施工进度,打地基、粉刷墙体、封顶,我亲眼见证了这座新楼建设的每一步。接过钥匙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

  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一家搬进和平家园小区的日子。和儿孙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沙发上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心里充溢着感动和自豪。

  随着社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逐步到位,新小区有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营业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另外还有1200多平方米的社区活动用房,以及4500平方米的商业街。和我一样的3500多户老安纺居民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

  生活条件改善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街道、居委会每逢节假日都会安排一些社区活动,合唱班、京剧班、书法班等早已融入了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我和老伴每天赶着趟儿地参加社区活动,劲头十足。 (原安徽纺织印染厂职工、安纺村棚户区居民谭长海讲述,本刊记者刘美子记录整理)

  先安居 再创业

  2005年,辽宁开展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我和父母从四处漏风的棚户房中搬出来,住进了一套45平方米的新居。两年后,我和妻子怀着创业的梦想,在社区帮助下,在棚改小区内开了一家粮油店。凭着质优价廉和送货上门等服务,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

  现在小店里大米、豆油、挂面、杂粮等应有尽有,针对棚改居民的消费特点,我们还特意保留了豆油按斤零售的做法。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商品的品种也不太多,销售不太理想,一度连房租都支付不起。社区了解到我的困难后,建议我增加品种,完善服务,同时动员大家来我这儿买东西。

  有一年过春节给低保户发放粮油慰问品,社区专门到我这里采购了1万多元的货物,帮我渡过了难关,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小店走不到今天。

  后来,政府有关部门又搞了免费创业培训,我专门去培训了一个月,掌握了不少实用的经营技巧,对我帮助很大。

  我所在的北厚棚改社区共有3000多户1万多名居民,其中低保户和老年人比例较大。在社区干部的指导下,我采取了薄利多销、电话订货等销售策略,现在每月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比创业当初增加了四五倍。

  社区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会梦想成真,以后我还想扩大经营规模,开几家连锁店。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北厚棚改社区居民夏渤洋讲述,本刊记者石庆伟记录整理)

  地下不“空”了,心里也不“空”了

  我是一名退休矿工,和老伴住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门营五区12号楼。棚户区改造,我们老两口分到了一处两室一厅62平方米的新房。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楼上一套46平方米的一居室内。2012年1月,我们领钥匙开始装修,4月20日搬进来。这两套安置房,我们一分钱没有花,连装修花的钱,大部分也来自搬迁补偿款。

  我父亲也是煤矿工人,几代人都住在采空区。结婚后我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15平方米的老平房里。后来儿子也结婚生子,没办法,只好在屋外空地加盖了一间30平方米的平房。

  棚户区是你盖一间房、他盖一间房发展起来的,没有一点规划。街道狭窄、七歪八扭,赶上下雨的时候,胡同里连伞都打不开。同时面对采空区房屋地基下沉和墙壁开裂,整天胆战心惊。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天天想着搬家,可是高企的房价又让我们负担不起。我工作前15年总共攒了不到1万元钱,后15年1年攒1万,即便这样还是只能望楼兴叹。

  现在好了,棚户区改造不但给了新房,还发放了搬迁补偿款,也实现了我的“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平房换楼房”的梦想。这安置房就是我们需要的保障房、民心房和踏实房。搬进新家里,地下不“空”了;住进新房里,儿孙少受苦,心里也不“空”了。 (北京市门头沟区棚改居民庞成柱讲述,本刊记者任峰记录整理)

  因为棚改,我成了名人

  我今年73岁,人到晚年不仅圆了安居梦,还成了名人,这些都是因为棚户区改造。我曾先后与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总理握手谈心,还曾三次进京与市领导做客中央电视台,与央视知名主持人谈棚改。半小时的节目,我讲了15分钟,成了主角。

  在棚户区住了47年后,2005年我回迁进了朝思暮想的新房。如今我所在的辽宁省抚顺市莫地沟社区已旧貌变新颜,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棚改新居,取代了原先集中连片的棚户区。

  “中国梦”看得见,摸得着。就拿“安居梦”来说,我们棚改居民真是一步飞跃,我用50平方米的棚户房换来这套5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楼房,当时的市价要10多万元,我只掏了3000元增加面积款,各种税费全免。如今柏油路修好了通了公交,公园修到了家门口,小区内也建起了绿化带和健身广场,我们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安居了,物业费每平方米每月只收1角钱,负担也轻,住得稳、住得好,没有了后顾之忧,年轻人就开始谋划着娶妻生子、谋划着打工和做小生意。

  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退休了我还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发挥余热。我现在是社区第二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社区老龄委主任和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时还是社区调解委员会成员。现在真是感觉越活越年轻。这些年心情好了,生病也少了,我要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辽宁省抚顺市莫地沟社区棚改居民孟祥祯讲述,本刊记者石庆伟记录整理)

  新一轮棚改再提速

  2013年304万户任务可如期完成

  9月1日上午9时58分,位于内蒙古包头北梁的棚户区改造首期安置房鑫悦凯-泊郡小区的7栋楼率先封顶。到今年底,北梁棚户区将有1.15万户、3万棚户居民入驻新居。

  这片面积达13平方公里、棚户人口达9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已全面提速,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步入“快车道”。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后5年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在过去5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础上,2013年至2017年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

  棚户区的主要特征是房子建设密度大;结构简陋、年久失修,抗震、消防、防涝等都达不到目前国家房屋建设标准,有严重安全隐患;缺乏生活必备设施,室内无厨房、无厕所、无下水、燃气缺乏;从室外来看,小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调查,各地近期计划改造的棚户区还有1400多万套。

  目前,我国棚户区分为5大类,分别是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林业棚户区、国有农垦棚户区和国有煤矿棚户区。

  今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明确,1000万户改造目标具体分解为:改造城市棚户区800万户;改造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90万户;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30万户;改造国有垦区危房80万户。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介绍,这1000万户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要采取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

  2008年至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安排各类棚改补助资金1500多亿元。

  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缓解了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

  今后5年开工改造1000万户,加上此前5年开工改造的1260万户,意味着中国用10年时间,将解决6000万棚户居民的“忧居”问题,堪称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半月谈网,记者 杜宇 张丽娜)

  忧居变宜居,百姓天大事

  ——对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

  2013,我国棚户区改造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

  三月两会,本届政府宣布“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由此,新一轮棚改拉开序幕。

  今年时间已过大半,304万户的年度改造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

  “新一轮棚改正逢其时”

  记者:棚户区改造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实际启动棚改已近十年,你如何评价这项工程的成效?

  齐骥:2004年,辽宁在全国率先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但全国棚改启动始于2008年。从那时起到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数量之大,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首先得益于政府主导,国家有计划推进,多部门协同作战,由此得以大规模推动。

  记者:这么大的数量,还不能完全解决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吗?为什么要再度启动1000万户棚改?

  齐骥:没有那么简单,目前还有不少困难群体仍住在棚户区中。根据各地汇总的数据,全国还有1400多万户需要进行棚改。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棚改的范围也在不断调整。比如“城中村”就逐步纳入棚改计划。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发展工程。除了直接改善群众住房困难,还能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发挥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双重效应,正逢其时。

  “老百姓每天高兴,政府就功德无量”

  记者:作为主抓棚改工作的副部长,这些年你跑过多少棚户区?

  齐骥:到哪儿出差,我都要去看,有棚改任务的省份几乎都去过。

  记者:看了这么多,能不能讲一两件你最难忘的事情?

  齐骥:给你们讲个故事。2007年我去辽宁抚顺,在一个刚搬入新居的居民家中,看到窗帘上绣着一个大大的“喜”字,那天阳光挺足的,印有大花的红色床单很亮眼。我就问:“布置得这么喜庆,一定有开心的事吧?”

  女主人说:“我现在铺的床单还是当初结婚时娘家送的嫁妆,当时住在棚户区,条件太简陋,没舍得铺,我都42岁了,就是想把20年前要办的事给补上。我娘家给的床单铺上了,感觉就像新婚一样。”我从她眼中看到了对新生活难以抑制的喜悦。棚改,如果百姓没有得到实惠,能有这样的真情流露吗?

  记者:老百姓真的不容易,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令人感动。

  齐骥:棚改提升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信心,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原来住在棚户区,消极的议论多,比如今天下雨了,谁家又漏雨了。如今,住进新房的居民开心地说:“我终于可以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了。”对老百姓而言,生活就图个高兴。老百姓每天高兴,政府就功德无量。

  “棚改这件事,就是让百姓得实惠”

  记者:您认为中国棚户区和国外贫民窟有什么不同吗?

  齐骥:这两者不能画等号。比如我曾到过一些国家看过那里的贫民窟,多是无地或失地农民进城打工,逐步聚集形成的,政府疏于管理。而我国的棚户区,居民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工人,是多年前由单位建的简易房屋演变而来。相比之下,我们的政府是积极主动、主导解决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记者:我们的棚改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齐骥:棚改这件事,是政府让利于民。棚改的首要目的就是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政府没有盈利目的,也不与民争利,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改造这1000万套可是‘硬骨头’”

  记者:与前五年相比,这一轮棚改有何新特点?

  齐骥:改造这1000万套可是“硬骨头”。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处于中西部地区的这些棚户区,大多也远离城市、县城,即使在城市中心区的棚户区,建筑密度都很大,加之各地一般都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相对以前改造的,待改造的难度更大。

  记者:能否具体分析主要难题在哪里?

  齐骥:最主要是资金缺口大。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补助力度,但仍只占改造资金的一小部分。国务院已明确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补助力度,但就改造资金而言,仍需多渠道筹集,除了政府投入,还需大量社会资金和金融的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税费减免等,尽可能降低成本。

  “好事办好不易,再难也要办好”

  记者:有些干部反映,棚改是办好事,但有时也挺闹心,甚至与个别群众还成了对立面。你怎么看?

  齐骥:好事办好并不易。棚改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过程极其复杂,情况千差万别,矛盾主要集中在拆迁难上。有的群众嫌安置房位置偏远不愿搬,有的对补偿不满意,还有一些困难群体把和住房没有关系的问题,比如就业、社保等家庭困难都和棚改捆在一起,要求政府解决。这样,棚改就承担了很多住房以外的压力。

  记者:那如何应对?

  齐骥:再难也要办好。群众合理诉求要满足,建设部门一家解决不了的,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做不到的事情,要深入细致地把道理和群众讲清楚,工作做到家。拆迁中,公开、公平、公正是核心。一定要实行阳光拆迁、阳光安置,让棚改对象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的心里敞敞亮亮。

  “如果把中国梦比喻成一部恢弘交响乐,棚户区改造应是不可或缺的乐章”

  记者:今年要完成的304万户棚改任务进展如何?

  齐骥:目前,总体进展顺利。从上半年情况看,整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进入三季度,各地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年底可以如期完成目标。

  记者:我们算了一笔账,待新一轮棚改完成时,意味着十年时间将会有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圆了安居梦,你如何估量这一成就的意义?

  齐骥:如果把中国梦比喻成一部恢弘交响乐,棚户区改造应是不可或缺的乐章。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凝聚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棚户区居民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忧居变宜居,这是他们天大的事。(半月谈网,记者 陈芸 张旭东 杜宇)

  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棚户区改造样本”

  9月1日,内蒙古包头。

  首期7栋北梁棚户区安置楼房竣工封顶,标志着这片有着9万居民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进入提速阶段——

  到今年底,北梁棚户区将会有1.15万户、3万棚户居民入住新居。

  不仅是内蒙古包头,吉林、山东、湖北、江西……此时此刻,全国各地的棚户区改造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后5年我国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加上前5年开工改造的1260万户,意味着中国用10年时间,一举解决6000万棚户区居民的忧居问题。

  安居梦,棚户居民的梦——

  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从未有如此之真切;

  从局部到全面,从“破题”到“攻坚”,中国让更多棚户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信念从未有如此之坚定。

  棚户区改造的“中国方位”

  棚改提速攻坚,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张加快实现棚户居民“安居梦”的时间表

  尽管这是一间仅约20平方米的平房,却浓缩了高俊平的大半辈子。57岁的他,出生于此、娶妻于此,就连儿子娶媳妇亦是于此。

  对于许多城市居民而言,这也许只够做一间卧室,然而对于高俊平一家4口人来说,做饭、睡觉、会客全在这里。

  “大炕旁边安张小床,睡觉中间拉个帘子就行了。”房子小且不说,由于无供暖和下水,冬天最难熬。他说:“烧煤取暖,屋子里都是灰,冬天也只能去外面上卫生间。”

  高俊平家,正是包头北梁棚户区的缩影。

  位于包头东河区的北梁,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包头文化根系东河,魂归北梁”之说。

  谁能想到,拥有300年历史、曾经繁盛一时的北梁,随着城市变迁、产业转移,如今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棚户区:13平方公里范围内,90%以上是超过50年的土木结构危旧房屋,人均住宅面积不足15平方米。环卫、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有的地方平均900多人用一个厕所。

  北梁棚户区,可谓包头城市发展之痛。然而,这痛并非包头独有。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调查数据,各地近期计划改造的棚户区尚有1400多万套。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低收入居住区贫民人口已达8.276亿人,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与国际上不少城市中由外来人口涌入、聚集成群,形成缺少管理的“贫民窟”性质所迥然不同的,中国最初形成的棚户区中大多数是产业工人,他们为国家建设做过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等因素,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不少人成为低保户,住房无法改善升级。

  以中国棚户区最多、最集中的省份辽宁为例,作为老工业基地,2005年前这里有着70多万户、210多万棚户居民。这些源于“一五”时期的棚户区中大多是老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后代,80%以上为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步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面对汹涌人口向城市转移,“城中村”等诸多新型棚户区问题也在凸显。

  棚户区脏乱差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主任倪鹏飞说,中国棚户区的存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一大表现,也是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小康不小康,基础在住房。

  进入21世纪,顺应百姓对生活改善的热切期盼,破解棚户区问题越发成为中国面对的迫切时代课题;而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也有了现实可行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让棚户区居民梦圆安居梦,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开了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

  这是一张棚户区改造的“时间表”:

  2004年,辽宁率先在全国启动全省范围内的棚户区改造;

  2005年,国家启动对中央下放东北三省煤矿棚户区的改造;

  2008年,中央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作为其主要内容全部启动;

  2010年,中央又全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

  2008年至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安排各类棚改补助资金1500多亿元,已有2000多万棚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一步跨越几十年,梦想快速变成真。

  昔日辽宁抚顺莫地沟棚户区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莫地沟,穷人沟,遍地是小偷;莫地沟,胡子沟,进沟先翻兜,有女不嫁莫地沟”。棚改前,这里有七、八年没娶进过媳妇、100多个光棍汉,70多个单亲家庭,刑事犯罪高发;而2009年棚改建成106栋楼房、安置回迁居民6400户后,一年内就娶进了21个媳妇,治安案件下降了86%。

  无独有偶,“莫地沟”棚户区闻名辽宁,但从抚顺向东300公里的吉林通化,这里也有个知名的“二道沟”棚户区。

  “当年我嫁到二道沟,就从来没带同事朋友来家里过。人家问我住哪儿,我不好意思说住二道沟。”药厂退休工人李琴华笑着说。

  她家原来的40平米的土坯房在大沟最里面,沟深坡陡,连自行车都骑不了。不管多累、多热,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掏炉子、不然来不及做早饭。冬天外面烟熏火燎,床单洗了不敢晒出去,就在土炕上烘,烘来烘去白床单干了也成灰的了。

  棚改启动后,二道沟原地建设了现代化小区弘康丽城,将小区最好的位置留给了16幢回迁楼。2011年底,包括李琴华家在内的832户居民喜迁新居。通过保底安置,她没花一分钱换了个60平米的两室一厅。

  如今小区内绿荫蔽日,还有文化广场、喷泉、雕塑,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大型超市正在建设,周边拥有三个高标准的公共汽车站点,还有大型的幼儿园和医院。

  “穷家变新居,大家特羡慕。我这才真正感觉融入了城市生活。”搬新家时,李琴华什么家具都没有留,连被褥都买了新的,喜洋洋地请亲戚朋友来做客。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缓解了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

  中流击水,尤须趁势而上。

  “尽管成就巨大,但棚户区改造工作还远不是终点。”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说:“目前,我国仍有上千万户家庭,身在棚户区,心怀上楼梦。”

  “棚户区改造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这正是党和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

  棚户区改造的“中国模式”

  攻坚克难,依靠不懈奋斗和探索,一条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居民安居梦的可行路径日渐清晰

  2200多万户、6000万棚户区居民,这相当于一个英国的总人口数量。

  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如此众多的棚户区住房问题,不仅国内无先例可循,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

  然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国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极具中国特色的棚户区改造之路。

  一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机制得以验证确立——

  在全国这一轮大规模棚改启动前,辽宁省早在1987年就曾尝试主要运用市场化模式改造棚户区,但却无力推动改造大片、处于偏远地段的棚户区。按照1987年至2004年推进速度测算,如要全部改造全省棚户区则需50年。而从世界上一些城市中改造低收入居民住区的经验看,以居民为主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改造模式,推行效果也不明显。

  从2005年起,辽宁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取得了成功经验,并在各地实践中不断验证确立,一些多年无法改造的棚户区项目由此破解。

  “十三排”,是湖北省黄石市最大的工矿棚户区。这个有些奇特的名字来源于几十年前黄石工矿企业最初的13排简易工房,由于一直没能改造,以至于形成了从街道向山区绵延开来的大片低矮棚户群。

  黄石房管局副局长吴金文说:“‘十三排’改造提了很多年,市、区两级政府也多次想引进开发企业来实施这个项目,但一算账,最少得亏4亿元以上,最后都放弃了。直到2009年,由于明确了运行机制,有政府资金兜底,项目才得以启动。”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班吉·奥仁拉·奥因卡评价中国棚户区改造经验说,政府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是棚户区改造成败关键。若没有政府扮演的领导角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巨额资金,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城市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

  一种“实干奋斗、团结协作”的棚改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事非经过不知难。棚户区改造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动迁、建设、分配等诸多繁琐任务。

  而随着棚户区改造的深入推进,我国又按棚户区性质细分扩至城市及国有工矿、林区、垦区、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乃至“城中村”等类型,其政策性之强、涉及部门之多也是前所未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国棚改“一盘棋”,各地政府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其中。仅以棚改中最为关键的资金为例,各地摸索出一套“中央补一点、地方出一点、银行贷一点、市场筹一点、企业和居民拿一点”相互协作的基本做法,5年间全社会共投入资金高达1.92万亿元。

  包头市副秘书长、建委主任刘程民说,一个项目从启动到完成约需三年到五年的时间,由基层群众、政府部门、规划单位、开发商、银行等多个环节构成一个封闭环,中间缺少任何一环的努力,这个封闭环就会断裂,项目就会被拖延。

  集聚阳光可以生火,收拢五指方能成拳。

  棚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大力发扬以“实干奋斗、团结协作”为核心内涵的棚改精神,为更多棚户居民实现安居梦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

  一种“造福百姓、促进发展”的棚改效应不断彰显提升——

  初秋的周末,江西南昌棚改项目抚生家园的一户居民住宅里,72岁的陈淑英老太太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此时阳光从客厅玻璃窗外斜射下来,家里棕色的实木地板闪闪发光。

  对于长年蜗居在低矮阴暗棚户的陈老太来说,这样的阳光,她等了30年。

  老伴在几年前去世后,陈老太在30平米的小黑屋里,天天心情郁闷。但在两年前按“拆一还一”方式搬进现在50平米的棚改新家后,她拿出积攒的1万多元铺了实木地板、买了平板电视,把家里装饰一新。用现在陈老太的话讲就是:心里敞亮多了!

  阳光洒进敞亮新居,安居梦想正转为现实。棚户区改造改善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双向驱动”正能量效应不断放大。

  棚户区改造与钢铁、水泥、化工、家电等产业关联度极高,能促进物流、餐饮、家装、信息等服务业发展,上下共带动40多个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关键时期,正在提速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测算,棚户区改造直接和间接投资每增加40万元,就可增加1个就业机会。今后5年改造1000万户棚户区,可带动全社会投资逾2.5万亿元,年均为近2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中国棚改之路,吸引世界瞩目。

  “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参观完辽宁抚顺市棚户区改造纪实展馆后,世界知名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莱克利在留言中这样评价。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里棚户区改造的实践为新兴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棚户区改造的“中国理念”

  以人为本,让梦想的光辉照亮棚户区,一份让更多棚户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信念更加坚定

  春风化雨,泽被神州。

  从今年初开始,高俊平就明显感到了北梁棚户区改造加快的步伐。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干部、再到棚改工作人员,位于社区街道旁边的高俊平家中,就频繁迎来众多调研的“客人”。

  “真想早点搬进新房!”他感到安居梦从未离自己如此之近,“希望自己的新房子能大一点,周围的服务配套建设也快点跟上,这样就方便多了。”

  高俊平的希望,正是广大棚户区居民搬迁新居的真实心理写照。

  近年来,到过许多大规模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对棚户居民的心态十分理解。“棚改是件好事,但有些地方还存在个别群众不愿意搬迁的情况。有的嫌住得远不方便,有的认为拆迁补偿不合理,有的觉得住楼房提高生活成本不划算等。”

  “棚户居民有自己的心酸,要充分体谅他们患得患失的难处。群众利益诉求多元,这就要求棚改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把好事办好。”他说。

  让利于民,这是棚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此时此刻,江西南昌湾里区棚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施工:这个项目一期工程也将于9月份封顶,几十栋高层建筑就屹立在距离滕王阁-梅岭国家森林保护区一公里处的青山绿水间。

  “棚改就是让群众得实惠。我们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安置棚户区居民,使用最好的设计最好的施工,把棚户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湾里区副区长喻洪说。

  湾里区棚改中坚持“民利优先”为第一原则,创造出“2个月内2000多户居民、50多万平方米拆迁顺利完成、期间没有一户上访”的“湾里速度”。

  有开发商算过一笔账,如果当地政府将这里的地块拿来修建景区高档公寓或别墅,不但可以少投入10多亿元,而且可以获得1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一里一外就是20亿元,对于基层政府来说,这绝对是笔不菲收入。

  棚改本质就是让困难群众得实惠。

  目前,各地对棚户区改造实行“保底”安置,安置标准普遍达到户均45平方米以上。吉林、山东、内蒙古等不少地方对最困难群体设计了最低套型的生活保障房,采取“赠送”或“廉租”等形式,让这部分棚户居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住上新房子。

  公平与否,这是棚改工作的核心要义。

  “所有人都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今年以来一直投身北梁棚改工作的包头东河区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说,“拆迁补偿,群众关心的不仅是得到多少,更关心是不是一碗水端平。棚户区居民中弱势人群多,有相当一部分还经过若干次搬迁,他们最害怕面临新的不公平。”

  由于坚持公开公正,不少地方尽管拆迁量大,却没有发生上访、“钉子户”等现象。2011年,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柴河局一次性拆迁4000户、桦南局一次性拆迁2108户,均做到了无上访户、无“钉子户”、无后遗症。“在政策范围内最大让利于民,实施中公正公平公开,这是我们棚改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这里的负责人说。

  解决后顾之忧,这是棚改工作的长久之基。

  棚户区居民多是收入低、就业难等困难群体,但住房、生活方式骤然改变提升,有时也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有的群众搬入棚改新居后竟无力负担暖气费、物业费等窘迫状况。

  有“铜都”之称、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安徽省铜陵市,近年来将棚户区改造列入“一号民生工程”,从2010年至2013年全力推进3万户的棚改任务,推进中尤其注重改善居民的生产、就业、就学、就医等配套条件。“让他们住得起房,也住得稳房。”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说。

  “棚改绝不仅仅是盖房子,棚改事实上使挤压了几十年的社会综合问题集中显现出来,这牵涉棚户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侯淅珉说,“棚改工作要更注重由‘输血’转向‘造血’,切实解决好棚改群众的后顾之忧。”

  棚改,也是考验干群关系的试金石。

  在包头东河区财神庙街道办事处红星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一幅插着13面小党旗的地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红星社区党支部、居民小组的分布图。

  为了能让棚户区居民充分了解政策,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北梁棚户区建立了123个基层党支部和居民小组,让每一位社区党支部干部、居民小组长深入棚户基层,担当起“政策宣传员、民意征集员、矛盾化解员”,先后征集了100多条群众意见,逐一研究分析解决。

  如今,高俊平就等着补偿方案早点公布,各家可以自愿选择搬迁类型。“社区干部反复到家里来征求意见,我们有意见就提,没什么藏着掖着的。有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他说。

  这是一个棚户居民的心声,这是普通人家对国家的认同!

  棚户区改造,寄托着无数棚户居民的梦想,体现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所未有地将家国梦紧紧相连。

  ……

  梦想启航,实干兴邦。

  尽管棚户区改造推进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剩下的多是“硬骨头”:不少棚户区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位置偏远;在城市中待改造的项目,多数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成本持续高企,各地棚户区改造的资金缺口普遍较大。

  “相比前5年,今后5年完成1000万户的任务更需艰苦的奋斗!”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但从前几年棚改推进节奏和力度来看,这一目标符合实际,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经过这一轮的攻坚战,中国将会基本破解集中连片棚户区难题,6000万棚户居民也在这前后10年内将住房梦圆。

  民之盼,正是国之愿——

  为了更多棚户居民早日实现梦想,棚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决心继续展开……(半月谈网,记者 张旭东 杜宇 王宇 王希)

中国公众新闻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