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欧洲三国之行,留下许多外交佳话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问题奶粉复出背后的“问题监管”

发布时间:2010-02-04  来源:新华网-经济参考报  字体大小[ ]

       在公众几乎要忘却“三鹿事件”之际,曾经骇人听闻的三聚氰胺奶粉卷土重来。

      新华网报道称,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议传出消息,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问题奶粉何以未被销毁,且重现江湖?深感被“糊弄”了的网友们,将更沉重的愤怒砸向问题奶粉背后的“问题监管”和“问题官员”。

      监管部门公信力遭质疑

       

*卫生部部长陈竺: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

*“问题奶粉”重现市场 渭南“毒奶粉”案三人被逮捕

*管奶粉要“不护短”、“不心软”

*“毒奶粉”重现早有端倪 2009年4月就已出现

*问题奶粉何以一路绿灯重出江湖?

*2008年问题奶粉没有销毁完全 广东副省长爆料:又入市

“我想知道,这期间到底是谁在‘彻查并销毁’,究竟有没有人真正在‘彻查并坚决销毁’问题奶粉?这一次,又会有谁来‘采取果断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果断措施’?严肃追究谁的责任?谁来‘坚决销毁’问题奶粉,请丢掉官话套话,好吗?”作者刘克军在红网撰文质问。

      和刘克军一样,很多网友心存疑惑,监管部门在这次的事件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发出的声音还有多少可信度?

      新华网博主“实点”指出,公众的高度关注与质疑表明,问题奶粉复出对公众的打击和影响,远比当初发现“三鹿奶粉”问题要严重得多,其危害性也更大。

      “监管部门本应该督促落实到位的工作,居然撒手不管,任凭企业自由处置,是对工作的严重不负责任,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公然漠视。”“实点”指出,“监管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已经发现的问题奶粉‘复出’,将对政府的公信造成损害。”

      “运动式执法”的制度弊端

      一些网友认为,对问题奶粉不能总靠搞“游击战”,更需要打“持久战”。

      “‘毒奶品’能够如此顽强地死灰复燃,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存有违法者伺机作案的巨大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凤凰网博主何龙指出“运动式执法”的弊端在于,违法者一旦预期这是运动式的执法,那么也就预期了躲过运动后重出江湖的未来。

      何龙表示,所谓“运动式执法”,就是“一阵风执法”。这种“运动战”显然不仅仅使用于执法,在许多卫生检查质量评比中,管理者都同样乐于使用这种游击战术。因此在我们社会,正角与反角总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何况我们的猫常常被喂得太饱,不是打盹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直至老鼠把主人的食物啃啮殆尽才出来叫唤几声。

      新浪博主张敬伟也指出,问题奶粉复出缘于制度性监管刚性不足。他在博文中写到:“相较于疾风劲草式的运动式监管,常态化监管的刚性更为持久更有韧性。更重要的是,相比运动式执法的猛药快治,制度性监管更能培养被监管者的规则意识,形成条件反射的自主守法模式。相比之下,运动式执法带来的却是侥幸心理。” 

      问责流于形式令监管难“坚决”

      有网友说,曾因“三鹿事件”下台的有关官员都重新出山了,三聚氰胺为什么不能再进市场?调侃之言引起不少网友对于“问题官员”问责乏力的不满。

      “问题奶粉和问题官员都是因为问题而退出市场和官场的,但都不约而同地复出,认真想想,会发现它们之间竟有如此相似的逻辑,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凤凰网网友“叮咚”如是表示。

      “监管不力,是上一轮三聚氰胺肆虐的深层原因。监管不力,又直接导致这一轮势态的抬头。显然,监管者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而监管者为什么不吸取教训,这个问题最值得讨论。”作者林国奋在价值中国网上撰文表示,“三聚氰胺毒害了那么多孩子,令我们民众谈之色变。然而一些政府官员因监管失职被问责,好像并没怎么令体制内的人‘色变’。想想,当年为三聚氰胺连累的官员们,不是迅速官复原职,就是异地为官。有的怕民愤来个曲线复出,避过风头就立马重用,这种忽悠百姓式的‘问责’能吓得住谁?对官员来说,没有什么好‘色变’的!”

      有网友建议,应对监管失职、失责的相关部门责任人,实施严厉的问责,该丢官的丢官,该下岗的下岗,体现真正的严肃性。作者:记者 张小洁/整理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崟嶧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